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,有的孩子通过自我调节能很快顺利度过,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。
面对激烈的竞争,却觉得自己处处不行,哪儿都不如别人,自卑的心理致使自己缺乏竞争的勇气与自信心,内心总是忐忑不安。
一旦中途遭遇挫折,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,在激烈的竞争中,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巨大阻碍。
家长格外困惑:明明给了孩子最好的生活,他怎么会有自卑心理呢?
通过观察发现,这些孩子长期受自卑、羞怯、焦虑和恐惧等负面情绪影响,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,总是怀疑自身的优点。
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会成功的喜悦,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。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。
当下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,家长对孩子抱有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期望,导致许多孩子负担过重。当孩子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,便会产生自卑心理,否定自己,随之而来的是不安、烦恼、孤独、离群等情感障碍。
另外,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,常忙于工作,只是偶尔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,对孩子期望颇高,但表达的方式却十分粗暴。
在学校,如果教师对某些同学了解不足、关注不够,就容易对这些同学评价偏低。
一旦如此,这些同学便会逐渐产生失落感,在老师那里得不到及时的表扬和称赞,久而久之便会否定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,渐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,也就越来越不自信,此时自卑感便逐渐占据上风。
为消除孩子的畏惧心理,心理咨询师会通过与孩子闲聊,让他们感受到真心。
从而促使他们敞开心扉交流,把内心想法告诉我们。这样我们就能采取有效的对策。
寻找契机,为孩子树立自信心。例如在某一个案中,心理咨询师得知孩子班级近期要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,胆小的他被所在小组选中。
此时,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绝佳机会,便对他进行动员。或许起初他坚决不接受,最后在我们的加油鼓励下,他接受了,而且表现出色。
我们第一时间对他进行表扬,也第一次看到他脸上开心的笑容。从此他变化很大,对许多活动似乎也产生了一定兴趣,他进步了。
孩子心理上的自卑,很大程度源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。
因此,我们会和父母详细分析孩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,与他们交流、反馈情况,共同商讨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,建议家长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。
用激励的方式让其发扬长处、弥补短处,我们让他自主设立自己的成长档案,每周评价一次,让他通过自评、小组评,将自己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,在评价中从他人的肯定中获得满足,树立自信;在自我批评中,学会反思,逐步完善自我。
这样充分调动了他的积极性,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,激发个人力量,不断自律、自信、自强。
孩子会自卑,往往是因为缺乏自信,或者对自己的某个方面不满意。
不管自身存在多少不足,孩子都不应丧失信心,信心一旦失去,就很难找回,但是只要对自己始终充满信心,就不必惧怕自卑。
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,我们要多加关心,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!
面对孩子的成功,其实每位家长都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到激励的作用、集体的力量。
因此,对于类似这样的学生要耐心引导,不可急于求成,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。
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,促使他们逐步放开自己的心态、慢慢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观念,融入集体,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予的善意。
从而将注意力转移到父母、老师、同伴身上,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,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导,健康快乐地成长。
四会慈航精康医院作为国家二级精神专科医院,以心理、精神障碍诊疗为特色,拥有专业医护团队及先进设备,对多种常见心理疾病诊疗经验丰富,并通过药物治疗、物理治疗、心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为患者提供全程干预与护理。
慈航心理医学中心
周一至周日
上午8:00-12:00 下午14:00-17:30
心理咨询热线:13322960923
服务热线:0758-3313120
免责声明:内容来源于网络,旨在推广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知识,如有侵权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及时给予更正、删除,谢谢!
编 辑 | 易 娟
责 编 | 李盛辉
审 核 | 李定国